发布日期:2025-07-02 22:46 点击次数:129
许多人因为纣王和他哥哥微子启的故事,产生了一个误解:古代若母亲在生子时为妾,之后被扶正为妻,那么这个孩子依照出生时的身份安全配资平台,仍然是庶子,只有母亲扶正后的孩子才是嫡子。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古籍的误读。纣王与微子启的嫡庶之分,出自《吕氏春秋》中的一段话,全文如下:
“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,尚为妾,已而为妻而生纣。纣之父、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,太史据法而争之曰:‘有妻之子,而不可置妾之子。’纣故为后。”
其中的重点在最后一句:“用法若此,不若无法。”意思是,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划分嫡庶,不如根本不分。
翻阅史书我们会发现,自秦汉以来,母亲扶正之后,无论她之前生了什么孩子,这些孩子都一律视为嫡子。比如,汉武帝虽然是汉景帝的庶长子,但因母亲王娡被扶正为皇后,汉武帝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嫡长子,最终继位为皇帝。
展开剩余79%再如武则天,她在当昭仪时生了李弘和李贤,后来当了皇后时生了李显和李旦,但李弘(昭仪所生)被视为嫡长子,继承顺序依然按出生顺序排列为李弘、李贤、李显、李旦。
还有明朝的朱允炆,他出生时母亲吕氏只是侧妃,但她后来被扶正为皇后。因而朱允炆也被视作“嫡孙”。所以,儿子的身份是根据母亲的身份来决定的,母亲扶正之后,庶子自然也变成嫡子。
然而,这就引发了另一个问题:如果母亲原本是正妻,后来被废除,那么孩子的身份会如何呢?我们可以通过三个真实的历史案例来了解。
首先是刘秀与郭圣通、阴丽华的故事。刘秀在兄长被杀后,娶了阴丽华为妻,但因任务需要,他将阴丽华暂时寄居在娘家。期间,为了争取真定王刘杨的支持,他又娶了郭圣通。经过多年努力,刘秀终于称帝。此时,他的名义上的妻子分别是阴丽华和郭圣通。但随着郭圣通有了儿子,而阴丽华未曾生育,郭圣通最终成为了东汉的皇后,她的儿子刘彊被立为太子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阴丽华与刘秀的感情逐渐加深,而郭圣通渐渐失宠。阴丽华生下了多个儿子,尤其是长子刘庄深得刘秀喜爱。在权力斗争与感情变动的背景下,刘秀最终废除了郭圣通,改立阴丽华为皇后。
接下来便是一个难解的问题:郭圣通的儿子刘彊能否继续保住太子之位?最终,刘秀通过周旋,决定让刘彊退让,将太子之位让给阴丽华的长子刘庄。这段历史的核心在于,当皇后被废后,儿子基本无法继续保持嫡长子身份,除非他能够自愿让出太子之位。
接着我们来看曹叡的例子。曹叡的母亲甄宓,原本是曹丕的正妻,且曹叡在少年时期深受曹操宠爱,曹操曾赞誉他能延续曹家的基业。但随着曹丕的篡位,甄宓逐渐失宠,最终被曹丕赐死。曹叡一度失去了嫡长子的身份,但因曹丕始终没有立下其他嫡子,曹叡在没有更合适的继承人选的情况下,终于被重新立为太子。
曹叡的经历也表明,正妻被废后,儿子的嫡庶身份发生了剧变。尽管曹叡并非被废为庶子,但因其母亲被废除,他的身份遭遇了极大的挑战。最终,曹叡通过被过继给郭女王,重新获得嫡长子身份,并最终继承了魏国的帝位。
最后,我们来看唐宪宗与郭贵妃的故事。在唐宪宗登基之前,郭贵妃已经为广陵王所纳为妻,且生下了嫡长子李宥。但唐宪宗由于顾忌外戚势力,并未立郭贵妃为皇后。郭贵妃的儿子李宥因此失去了嫡长子的身份。
唐宪宗之后一度立了庶长子李宁为太子,然而李宁早逝。唐宪宗最终在多方压力下,决定重新立李宥为太子。这一过程中,郭家强大的外戚背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
这一事件再一次证明了,母亲被废除后,儿子的身份几乎难以恢复到嫡长子的地位。无论从礼法还是实际政治的角度来看,废后之事通常意味着其子嗣的继承权也会遭遇改变。
这些历史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规则:皇后若被废除,她的儿子几乎无法继续保持嫡长子身份,特别是当新的皇后或其他妇人被立为妻并生下子嗣时。若皇帝有意废除皇后,常常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斗争与政治考量。
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废后是一个极为严重的举动,甚至会被视为失德。而皇帝若不满足于现有的皇后,即便为了新立的太子,也不会轻易废除皇后,除非他已经有了新的继承人。
发布于:天津市